English
新闻资讯

乐鱼-拥抱数字化时代:北京大学数字体育战略布局

2024-07-24

钱俊伟 北京大学教授、体育教研部主任  近日,北京大学在新学期开设“数字体育”课程,引起了广泛关注。课堂上,学生可以足不出户,练习登山、滑雪、划船等户外运动,课程结合体育科学与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和健康管理,为学生打造了一套全新的体育锻炼系统,大大提高锻炼的趣味和效果。  体育学科的数字化是一个正在探索的领域,对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可能具有示范引领意义。因此,本刊专访了北京大学教授、体育教研部主任钱俊伟,请他介绍一下北大“数字体育”发展思路和经验方法。  《中国教育网络》:据了解,近几年北大在体育数字化上投入不少,北大智慧场馆、健康驿站等网信项目有良好的建设成效,新学期首开先河开设“数字体育”课程。请您介绍一下学校数字体育的具体内容和建设思路。  钱俊伟:“数字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学校有一个全面的教学、科研、群体、场馆、竞赛的战略布局,称为北大数字体育“十个一”工程。△北大数字体育战略布局  在教学方面,这学期开设“数字体育”选修课,课程有两个关键词,第一是体育素养,第二是数字素养,教学场地以智慧驿站为主,最终考核方式是体育竞赛和数字化体育的双创设计方案。针对这门课,我们同时在编写数字体育教材,进行理论提升和实操案例梳理。  在科研方面,面对电竞入奥等国际趋势,北大已建成健康电竞研究中心,与苏州市政府形成合作关系,并面向全国同行发布相关的研究课题,共同探索健康电竞项目建设。现在我们也在申请国家级相关课题。未来我们希望打造一个数字体育理论研究的阵地,形成集刊,让相关研究领域的老师有学术表达的平台。  在建立社群方面,我们的目标是在60个体育类学生社团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数字体育相关的学生社团,目前已有健康电竞学生社团。我们还希望争取团中央和中宣部相关部门的支持,联手兄弟高校和企业,组织起全国高校健康电竞与数字体育联盟。  在场馆方面,学校这几年投入建设智慧场馆,建设了沉浸式、互动式、游戏性的智慧驿站。数字体育是智慧校园建设很好的抓手,成效显著,App预约等数字化方式解决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智慧大屏、智慧跑道等将继续推动更为时尚的数字体育文化的形成。  “文艺靠演出,体育靠竞赛。”在竞赛方面,自2019年起,北大每年举行“智慧铁人三项”公开赛,其中划船、骑行两项比赛都是在沉浸式的器械上进行,比赛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北大目前正在联合北京市铁三协会,制定智慧铁三团标,编写智慧铁三教材。未来类似的赛事一定会越来越多,可能还会有一些正能量的电竞项目加入进来。我们正在筹办未来运动会,同时计划组建更多数字体育的北大代表队,为参赛做充足准备。  以上就是北大体育在数字体育赛道上的“十个一”工程,包括课程、教材、期刊、课题、研究中心、联盟、社团、智慧场馆、运动会、代表队,形成了一个具有蓬勃生命力和张力的数字体育生态系统。  我认为数字技术就像曾经电的发明、网络的出现一样,会掀起体育学科从形式到思想,再到整个治理体系的巨大变革,重塑和再造整个体育行业。数字化将赋能提升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并催生出新的运动和赛事形式。  当然,在重塑的过程中,数字体育不能偏离体育的育人目标,不论形式如何变化,最终的目的是不会变的,都是围绕着立德树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健康。在坚持育人目标的情况下,如何重新设计数字课程、数字课堂、课后的体育锻炼作业、数字体育竞赛等,都值得我们思考。  《中国教育网络》:您是怎样理解“数字体育”的?  钱俊伟:我把数字体育理解为,体育学科拥抱数字化时代、积极创新、主动求变的开放姿态。它不仅仅是一门课,还有科研、场馆、竞赛、社群等一系列配套生态。数字体育实质上是要去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数字素养,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交叉学科。数字体育正在探索阶段,这个过程不断迭代。如果说北大智慧场馆建设是1.0版本,智慧驿站建成是2.0版本,数字体育课程结课后将出现3.0版本。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看准趋势,跟准国家政策,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数字体育充满无限想象。未来运动会上,不止拳击、登山、赛艇等传统体育运动会有数字形态,还可能出现新的运动项目,比如光圈投射下来,人不停地追逐光,进行竞速类、越障类、达成类、团队协作类等形式的数字赛道比赛。只要是好的运动,都可以容纳进数字体育里。  数字体育的形式虽然在迭代,但是体育学科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强健体魄的育人理念是不变的。体育说到底就是通过一些规则,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让人自愿尝试克服不必要的障碍。刺激感、成就感、竞胜心和团队协作是体育竞赛的驱动力。运动是个体物理身体的迸发,促进人身心灵的全面提升,体育运动带来的成就感、抗挫折能力,可以迁移到社会生活中。  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和运动形式,都只是工具,最终为了培养人的素养,包括体育素养、核心素养、数字素养,以及资料搜集能力、团队协作、领导力等等。做好数字体育,需要洞察到这一点,才能把教育做深做透。比如新开的“数字体育”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让学生为数字体育设计出合理的闯关方式、竞赛方式、团队协作方式。很有可能一些同学的设计案例,可以迭代现有的课程,甚至产生商业价值。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学生以后未必加入数字体育产业,但是学生能通过案例设计,了解一些底层逻辑。知识和技术是永远教不完的,但是获取知识和技术的态度、思维和能力是通用的,教育要“点燃”学生。  《中国教育网络》:您在北大开设了攀岩、拓展训练、定向与徒步等课程,带领学生户外探索,攀登雪峰。作为老师,您觉得高校体育教育存在哪些突出问题?数字技术能够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吗?  钱俊伟: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目标失配、共享缺失等。  体育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一环,北大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强调体育对于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一方面,体育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提升体质健康水平,还是塑造一个具备“遵守规则的意识、团队协作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的“完全的人”;另一方面,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可能更关注学业或者即时的快乐,而忽视了身体健康和体育育人功效。这就导致体育教育目标失配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数字手段加以改善,既从整体和全局着眼改进,又避免功利主义倾向。  举一个具体的案例,课外锻炼App的推出。学校要求所有选修体育课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跑85公里。为了督促学生,学校最早采用发放票据的方式,选定早晨一个固定的时间,学生出早操从南门跑一圈回到西门,可以用票据换早餐和体育成绩。可想而知,这会耗费很多人财物,并且很快就出现了“票贩子”。之后学校引入了静脉指纹识别技术,学生注册完,跑步到定点位置刷手指头。但是这种方式依然不能确定学生真的运动了,因为还有一些学生注册多个手指,帮舍友打卡。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借助数字技术,我们推出了个人的课外锻炼App,记录学生的运动情况。手机就像钱包一样,轻易不会交给别人,还有拿着多部手机跑步太累了,“帮跑”的现象就减少了。后来发现到了期末,不少学生绕未名湖骑车刷圈,造成了安全风险。我们于是调整了电子围栏的区域,只设置五四体育场为指定跑步地点,彻底治理了自行车替跑的现象。当然还有学生去破解App捏造虚假数据,但毕竟数量少,且做出来的数据很容易被检查出来。原先督促学生课外锻炼的方式,在实践中流于形式,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更多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课外锻炼,最终通过体质健康测试。△数字体育课上,学生们正在体验智能滑雪机(图源:北大“未名赛博空间”)  数字技术还改善了共享问题,线上慕课将最优质的资源分享给师生。面对学生普遍体质健康不理想的情况,我们录制了体质健康微课,包括参加过奥运会的老师讲50米跑,中长跑专业教练讲中长跑,我由于有攀登珠峰的经历,就教授引体向上等技能。微课使得学生们日常练习有了随时随地的专业指导。此外,智慧驿站的数字化运动器材,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学生足不出户,练习爬山、滑雪、拳击、划船等受到严格的环境条件限制的运动。最后,体质健康测试监测、运动分析情况等,都会智慧化地呈现个人健康档案,针对性地生成“运动处方”和“膳食营养处方”。  通过一连串的数字手段,让体育走进学生的世界,引导学生积极运动,让体育占据学生更多的时间。  《中国教育网络》:能否结合北大体育教育的具体实践案例,谈一谈高校体育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点难点?  钱俊伟:宏观上讲,当前高校体育数字化转型最显著的难点在于,体育数字化战略定位缺失、成果共享机制尚未建成。高校体育数字化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部署,数字化的目标不清晰、实施方式不明确等,导致数字化尝试零散,未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潜力。尤其是,高校体育管理者普遍未能思辨地看待高校体育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之路。一方面,需要看到传统高校体育的局限性和发展掣肘,思考如何运用新时代信息化、数字化理念和手段,提升理论传授、技能教学、互动反馈等方面的体验和效果;另一方面,需要意识到互联视角下学习内容的多样选择,未必能直接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个性化需求,不经思考的信息化教学可能对大学生对于体育的悦纳和实践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将数字化更好地运用到高校体育实践中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从国家层面吹响了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号角。当前高校体育成果共享机制尚未建立,这导致高校间在体育资源、丰富经验与优秀成果上的交流与合作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了高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效果。  构建高校成果共享机制,首先在于明确高校体育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积累是全员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是实现高校师生的师资共享、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的前提条件。其二,打造共享氛围、增强共享意识,教育部应在政策引导和资源支持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加强高校体育间的合作和交流。其三,为高校体育共享提供成果展示、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促进高校体育间的协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提升整体高校体育水平。其四,为了确保高校体育成果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应综合考量体育成果的学术价值、社会影响和实践效果等,确保公平、客观、可衡量;通过激励措施,如奖励和荣誉,鼓励教师和学校积极参与共享机制,促进共享发展的持续推进。  从具体实践的角度讲,数字体育的难点在于经费、设施和人。首要的当然是经费问题。因为数字体育已经走过了“从无到有”的建设阶段,目前到了提升优化的阶段,如果成绩不显著,争取经济支持相对更困难一些。其次,数字化依赖于器材设备,这些器材设备往往比较昂贵。不过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并非无解。第一,学校整体的谋划是最关键的,学校主动谋划数字化建设,每年会发布很多项目,感兴趣的老师去申请这些项目。网信办站在最前端,可以主动去整合各种资源,打破信息孤岛。第二,产教研结合,与产业界合作,通过企业赞助、品牌宣传以及自我造血的盈利,可以缓解经费和设施的问题,比如这几年银校合作项目给了智慧化场馆建设不少支持。  另一个突出问题与人有关,师生数字化素养普遍不高,尤其是老师。很多体育老师认为传统课程教得好端端的,为什么非要提升数字化素养。这就需要激励机制和文化氛围,明确数字化的价值意义。我们计划在这学期数字体育课程结课以后,面向全国高校体育教师,开办体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班或者专项培训班,像去年北大举办的健康电竞的高级研修班一样,把好的经验分享出去。北大可以发挥它的科研和教育优势,先把理论基础梳理清楚了,再把好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传播出去。  《中国教育网络》:体育教研部对于“数字体育”,下一步有何打算?  钱俊伟:以数字体育发展为契机,继续开展运动智慧场馆建设,努力将健康驿站建设成为智慧体育健身的现代化标杆,使其发挥最大效能,以保障师生日常锻炼。尤其落实好数字体育的“十个一”工程,赋能场馆服务、教学和学科建设。  北大已经在“数字体育”的道路上迈出第一步了。2024年,我们一定会运用各种方式坚定地做下去,因为只有把好的模式跑通了,才能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不能搞“形象工程”。“数字体育”不仅仅是要向顶上开花,更要向下生根,形成好的理论和实践根基。注:本图由AI生成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  撰文:余秀  责编:陈荣 网址:www.tianqi114.cc

18114700824

企业邮箱